星期五, 6月 24, 2005

另累投資法則(轉貼)

前不久,有個報社的記者問我,要我談談年輕人的理財策略。我告訴她,年輕時期,收入有限,與其省吃儉用的累積點滴,其成果仍屬有限,不如做另一方面的儲蓄,把錢用在廣結善緣、交朋友,和增強本身能力(實力)上,以厚植明日之基。

聽了之後,這位年輕的記者朋友覺得很新奇,她告訴我,這個答案和許多她訪問過的對象有很大的不同。

其實我的理由很簡單,年輕的時候,因為初入社會.缺乏歷練,因此,所得也不會太高,如果一心省吃節用,對存錢期望過高,那麼很可能為了省錢,而減少出門,或避免參與社交活動,結果因此喪失了交朋友的機會;同時因為怕花錢,也放棄了要花錢才能夠學習到的技術或知識,結果錢是省了,但是累積的金額有限,速度也緩慢。
也有很多年輕人因為急欲擁有自己的房子,因此在結婚之後,即不惜借貸購屋,為了支付高額的房屋貸款,省吃儉用,勤儉度日,在小孩出生之後,尤其更會覺得食指浩繁,為了養家活口,支付房貸,在日常生計的煎熬下,一個壯志凌雲的年輕人可能鬥志漸失,而逐漸變成凡夫俗子,失去了往日的理想和情懷。

從台灣擁有自有住宅的比率已達八成以上的事實,加上本島現存的約一百萬戶空屋的情況來看,除了台北市之外,其餘地區的房價已無上漲的空間,縱使在台北市,房價的成長也將是溫和而有限的。因此,急著購屋並不合算,尤其在年輕的時候,所得有限,可以購屋的預算也少,多半只能購買市區小屋,或環境並不那麼理想的偏遠房舍,住了一陣子之後,等收入較豐了,孩子稍大,又得換屋,損失了折舊,又得支付契稅,在房價上漲空間有限的情況下,並不划算。大家不難發現,在當前情況下,租是比買要划算多了,而且也不致於因為購屋把自己活生生的套上枷鎖。


在三十五歲以前,要存一百萬,大概得很辛苦而省吃節用奮鬥二、三年。在三十五歲以後,在二、三個月之內,就存足一百萬元是常有的事。在速度上,這種差異何其大啊!有句俗話說:「人兩腳,錢四腳」,錢追錢,要比人追錢快多了。

因為在三十五歲以前,我們所賺的錢大多來自「勞力」,附加價值不高。而在三十五歲以後,收入經常是知識、經驗、人脈和資金的組合,附加價值高。因此,收入既多,累積也快。

要累積知識、經驗和人脈,當然就必須在年輕的時候多花時間,投入必要的費用,才有成效。尤其對於交朋友的花費絕對不可吝,因為你會發現,往往因為朋友的幫助,使得你得以絕處逢生,逢凶化吉。因此,朋友只可多交,交往之後,覺得不能深交的就維持泛泛之交,可以深交的就不要吝嗇於投入時間,甚至必要的花費;因為這是一個人幫人的社會,沒有他人的幫助,路會愈來愈難走,也不順遂。

俗語說:「大富由天,小富由儉」,經由節儉,積少成多,日積月累,當然也可以累積出一筆小財富,但是時間很久,而且在經歷了幾十年的省吃儉用之後,縱若成了小富,但又不花費,那麼當個小富翁又有什麼意義?這樣的做法也跟當今「X」世代的流行觀不合。

有人說:「錢不是萬能,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。」有錢的家庭不一定幸福,但是沒有錢的家庭,通常更不幸福。窮人的生活封閉,變化有限,而富人的生活則海闊天空。

年輕是要儲蓄(知識、經驗和人脈),中年要好好運用和管理資產,而老年有錢之後則懂的花錢。

當然,我所提出的只是個人的另類經驗,你也可以選擇不那樣做,只要你喜歡,不是嗎?

1 意見:

Vivian Chang 提到...

我個人覺得這篇文章,非常深得我心。
年輕時候累積的人脈,往往在重要的時刻,顯現出來,以往就有幾個經驗,讓我印象深刻。
另外,父母親的人脈也值得經營。年輕的朋友,可以在家中有父母的訪客時,參與他們的生活經驗談,會發現其中必有黃金屋。別說年代不同,往往他們的經驗都是通往成功或避免陷入困境的黃金之鑰呢!!